当前位置:首页 >> 先锋之语

“冷门”人才不应被“冷遇”

时间:2020-10-12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对冷门怎么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刚刚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问到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80后”付巧妹。“冷门”人才看似冷门,但是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在培养、投入、服务上可不能“冷”。

   增加维度,认同再多一些。学科冷门不代表不重要。付巧妹的专业是围绕人类古基因组学,从事演化遗传的研究,也就是通过古DNA探究“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如果没有古生物学,地质学就会失去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判定依据。多宣传,让从事这方面的专家学者在知识大众化、普及化方面再进一步,让社会认识到这些学科的重要性,让冷门人才得到社会普遍认可,使其拥有与自身所从事的工作价值相适应的社会地位。多联动,以多学科助力冷门学科,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打造资源共享平台,将冷门专业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形成良好的学科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联动机制。

   提升精度,机制再活一些。目前条件下,冷门专业多为艰苦行业,工作条件比较差,经济待遇比较低。应注意协调重点学科、优势学科与冷门学科的关系,构建良性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推动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健全人才扶持政策规定,主动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在完善冷门、偏门、绝学人才评价机制、流动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下功夫,推动人才政策再创新、再升级。重视提高冷门人才的待遇,在人才引进、课题申报、职称评定等方面确保冷门人才与其他人才享有同等的机会。科学规划冷门人才的成长路径,加大培育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以市场需求定位人才供给,将部分“冷门”转变为“热门”。

   注重温度,服务再广一些。对人才的服务,不能仅仅针对重点紧缺人才,对冷门人才更要关心关爱。拓宽人才工作视野,既重视“顶尖人才”“国际人才”、又重视“冷门人才” “绝学人才”,既重视“科技人才”“产业人才”、又重视“基础人才”。坚决破除对冷门人才的“有色眼镜”,把握绝学人才、冷门人才成长发展规律,尊重人才特殊需要,进一步提升人才与用人主体的精准对接。对冷门人才提出的迫切需求、合理诉求,应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探索个性化解决办法,协调联动搞好人才的支持服务,让冷门人才切实感受到“人才之家”的温暖。

   (无锡市梁溪区委组织部龚晓蕾,首发于交汇点新闻先锋e评)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共无锡市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IPv6

网站备案:苏ICP备09024546号

苏ICP备09024546号  公安备案号:320211020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