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问盛放 无问西东——记江苏省优秀大学生村官徐明杰
时间:2018-05-02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大 中 小 ]
导语:
如果要用一个字形容我,那就是“二”,二意味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义无反顾,意味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进取精神。
——徐明杰
2017年6月10日,一场持续性的大暴雨让外河水位暴涨至5.2米,超警戒水位。“前面的当心,快闪开!”下午3点,透过瓢泼的大雨,刚到任该村党总支书记还不到一年的省聘大学生村官徐明杰猛地一声大喝,此时,一股外河水猛地倒灌进来,冲垮了用于加固堤坝的钢管,眼看着就要砸到附近的两个工作人员头上。站在两名工作人员身后5米开外的徐明杰当机立断,三步并作两步往前冲,挡在了两名工作人员面前。“砰、砰…”的几声响,徐明杰被倒下的钢管砸倒,顺着水流从5米高的土坡上一冲而下,整个人都淹没在水中,这时的他,浸没在5米深的湍急水流中,水底有未知的钢筋碎石,水面上到处是随着水流乱窜的木桩杂物,一抬头是黑压压高大的湿滑土坝,更要命的是身边还有一面“刺猬”一样的裸露钢筋墙。而他却几乎没有任何着力点,身上穿着的雨衣雨裤胶鞋还严重束缚了行动,在水流冲击下一连灌了好几口浑水。几经挣扎后,徐明杰终于游到浅水区,成功脱险。大家都被他奋不顾身的行为所感动,附近的村民也自觉自发地参与了进来,齐心协力,与时间赛跑、与水患比拼,一时控制住了局面。
每当回顾起这段动人心魄的经历,徐明杰总是会笑称自己靠的是“2”的精神,在他看来,“2”是义无反顾,是对百姓的一份责任,“2”是勤劳踏实,是对社会的一份奉献,“2”是敢想敢做,是对自己的一次历练。
“低得了头,俯得下身”
作为无锡市首批省聘大学生村官之一,徐明杰来到洛社镇工作已经整整十个年头了。从一开始分配到福山村做书记助理,多岗位锻炼后,现在又回到福山村任村党总支书记,在不断磨砺自己练就一番真本领的同时,徐明杰更是一步一步加深了自己对群众的感情。回想起2008年初任村官时,他感慨万分,刚刚走出校园的学子,回到自己的家乡,在乡村的土地上试验自己、捶打自己,“我能做的只有低下头、俯下身,认真跟老百姓学习”。
福山村家家种水蜜桃,水蜜桃也成了福山百姓的“致富桃”。然而,徐明杰通过实地走访发现,一种枝枯病灾害在田间蔓延开来,不少桃树受影响逐步死亡,由于桃农多为中老年人,缺乏科学技术知识,村里水蜜桃种植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他积极与省农科院联系签订了水蜜桃种植技术改良和新品种引进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占地30亩的实验基地,设置“田间课堂”,把专家请到田间地头为桃农答疑解惑,传送技术,引进品种,又培养了一批年轻新型职业农民。村民们提到徐明杰,都说他是带领百姓科技致富的“领路人”。
“人人都要老,家家都有老,为百姓花这个钱值得”,2016年夏天,上任村书记不久的徐明杰就把福山村所有的村巷走了一遍,深入了解各个自然村的情况,摸清问题、思考对策。当年重阳节,徐明杰与支委商量后,决定拿出近十万元,对全村60周岁以上老人分年龄段进行慰问品发放,或是香甜的重阳糕,或是慰问礼金,都由村委干部或工作人员走街串巷发到老人们手中。
“我们再不去做,就没人去做了”
创新思维、善于学习、敢想敢做,这可以说是当下新一代青年干部们身上共有的珍贵特点。从农村走出去的徐明杰,一直在思考家乡和先进地区发展的差距和解决的办法。在结合自身所见所闻所感和充分考虑福山村情况之后,徐明杰形成了关于农村环境治理的的初步构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
“在垃圾分类方面我们已经比国外先进地区晚了几代人了,而且这件事情总要有一个人来先做,我们年轻干部再不做,就没有人去做了,就靠这两点,我就觉得是时候开始了”。徐明杰和村委成员一道,推敲可行性、商讨操作性,于是,福山村建起了惠山区第一座村级垃圾分类处理中心,所有村民门口都多了印着“易腐垃圾”、“不易腐垃圾”的垃圾桶。村委成员还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抓住妇女、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三个关键群体,以点带面引导全体村民改变传统观念。村里还设立了奖励机制,对实施垃圾分类的村民奖励肥料,激励大家更好地参与垃圾分类工作。
“实行垃圾分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一种对环境的担当、对家乡的担当、对下一代的担当。”徐明杰说。据悉,去年底,芬兰拉赫蒂市代表团成员专程来到惠山区洛社镇福山村垃圾分类处理中心,参观了正在使用中的垃圾生态处理机,对福山村实施垃圾分类,探索生态化处理表示了肯定,并希望在规划设计上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他经常说:“我能做的,一方面是真抓实干,将政策落实在基层;另一方面是探索实践,将经验总结再汇报。”
“年轻干部必须要做‘植树人’”
“良好的生态生活环境是群众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要将‘海绵城市’与‘美丽乡村’结合起来,探索打造‘防洪抗旱上治水、生态环保上用水、文化传承上乐水’的首个海绵乡村,为建设无锡的绿水青山做出贡献。”这是徐明杰在无锡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惠山区分会场讨论时的发言。
年年大雨年年防汛,如何提高乡村现有水域的存蓄水能力,在减轻防汛压力的同时,还原江南水乡的美丽风貌,成为了徐明杰心中的重要课题,在经过充分思考后,他提出了“海绵乡村”的建设愿景。
说起“海绵城市”,大家都有概念,那什么是“海绵乡村”呢?通俗来讲,“海绵乡村”就是尽可能保留现有湿地和水域,加强河道环境整治与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内部存蓄水能力,进而减轻防汛压力。在徐明杰的带动下,福山村一方面做好村级水系规划,把河道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对河道加强日常管理、生态治理,做好污水管网接管,透水道路、中水回收利用、雨水花园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河水清澈、河岸有景、乡村美丽,另一方面,科学整理三乡岸的鱼塘,打造湿地公园,利用湿地形成天然的蓄水池,确保防汛期间能够蓄得了水,缓解外河水位压力,确保汛期安全。目前,福山村“海绵乡村”建设已经初具雏形。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徐明杰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不求短期回报,但求长远发展。“年轻干部必须要做‘植树人’,我们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希望能为其他地区提供案例参考”,徐明杰经常用“先驱和先烈”来打比方,提醒自己要敢想敢试,做成功了,就是先驱,做不成功,就是先烈,但不论先驱或先烈,终归是留下了一些经验教训。
正如福山村党总支副书记王银彬的评价“思路清晰、视野开阔,踏实认真、为民着想,敢想敢做、静得下心”。徐明杰以自己对群众的一份情怀,在最青春的年纪,扎根基层,只问盛放,无问西东。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